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回顾 | 珊瑚礁生态保育

海洋公益论坛 海洋公益论坛 2021-11-08




分论坛回顾



第二届海洋公益论坛,由潜爱和中国海洋学会热带海洋分会联合主办的《珊瑚礁生态保育》分论坛上,围绕中国珊瑚礁生态及保护的话题,邀请国内外珊瑚礁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珊瑚礁保护工作者阐述各自观点、剖析经典案例、展望保护愿景。作为民间珊瑚保育组织的潜爱,也将从民间NGO的角度分享这几年在大鹏半岛进行珊瑚保育的实践和摸索,与大家一同探讨“如何将科研成果进行本土化落地?”“如何动员公众、政府、科研机构、当地社区等多方力量形成有效互动,共同开展保护行动?”等话题。


分论坛现场




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研究员黄晖表示“目前,我国珊瑚礁保护主要分为管理的方法(软的、被动的)和生态修复与恢复的方法(硬的、主动的),但建立保护区的管理办法最多只能减少珊瑚礁退化的速度,还需要进一步在软的方面加强研究”。


黄晖老师分析我国珊瑚礁现状与退化原因




潜爱大鹏珊瑚保护项目经理黄晨迪介绍潜爱大鹏近几年在深圳开展珊瑚保育工作的实践情况和阶段性成果,分享其中经验教训,对NGO在珊瑚保护中的角色以及民间珊瑚保育工作的模式和路径进行反思,并讲诉如何集结政府,志愿者,公众社区来推动珊瑚礁等环保项目推动。


种珊瑚,种人心




澳洲昆士兰大学地球域环境科学研究室主任赵建新根据澳洲大堡礁珊瑚发育史,分析高纬度亚热带海域珊瑚礁生长趋势,为海洋生态公益组织开展珊瑚礁保育的选址提供了科学借鉴的依据。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Reef cheek项目发起人纪立伟介绍Reef Check项目的起源以及目前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发展现状,简单论述了珊瑚礁调查的基本方法和Eco-diver培训潜水员成为公民科学家进行珊瑚普查的成功案例。





敢言敢论



论坛最后专家学者、本地渔民、公益组织、政府机构成员进行互动讨论:我国珊瑚礁保护工作现状、现有的修复技术、面临的挑战,在会议上,各个代表都发表了各自的立场:



深圳渔民代表郭先生表示,大家做了很多保护海底珊瑚的事情,对生态很好,他们也意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但是这些举措并不能根本地去解决他们生活的问题。



专家代表表示,珊瑚礁的保育首先要积极开展环保培训达到意识提升,进而转换为自发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改善,源头治理与抢救修复应该齐头并进。



经服局海洋科科长陈佳荣表示,政府也在主动积极推动深圳区域的珊瑚保护工作,推动深圳大鹏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进一步保护大鹏半岛珊瑚。


各持立场,而又相互融合,这或许是这次论坛的一大特色~





了解更多:深圳本土珊瑚礁现状


作为中国四大一线城市,深圳位于全球珊瑚礁黄金三角的最北端,唯一拥有了野生珊瑚资源。想象大鹏半岛30年前,珊瑚覆盖率达76%的海底,你会感叹,到马尔代夫潜水也不过如此。

 

然而,因为粗放式的海洋作业和无节制的人类消费,曾经76%的珊瑚覆盖率如今已骤减到30%左右。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以珊瑚礁生态为代表的近海生态系统,成为深圳亟需面对的一大课题。




主办方潜爱正在努力



以简便、自然、科学为前提,组织各种珊瑚保育活动,激发民间和政府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推动大鹏半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经过5年的珊瑚保育实践,潜爱大鹏以“种珊瑚,种人心”为口号,衍生了【潜爱造礁】和【潜爱课堂】两个公益项目,为企业和公众参与珊瑚保育构建了活动平台。


潜爱造礁


潜爱造礁体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认证和培训,将普通潜水员,转变成海底珊瑚生态维护的民间科学家(citizenscientist),使得珊瑚礁生态维护在更大范围内安全、科学、可持续地进行。由此,潜爱造礁体系划分为:潜水技能认证、断枝种植培训、珊瑚生态核查三个部分。



潜爱课堂


由于海水的阻隔,海洋生态教育课程,在自然环境体验环节难以在现场实现身临其境的感知,所以,海洋生态课程一直存在可视性不足、体验感差的特点。潜爱课堂作为海洋自然生态认知课程,以大鹏当地渔村世代相传的海洋知识为母本,从加强受众的体验着手,以游戏化思维设计课程。让人们在玩和体验中,认知海洋生态的多彩性和重要性。







关注潜爱,了解更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